以用为本释放创新红利
2013-02-01
去年底省政府出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6条政策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12条措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专门提出以全面落实这些政策措施为抓手,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如果没有人的积极性,一切无从谈起。”省科技厅厅长翟鲁宁代表认为,中国人力资本的开发还有很大空间,创新型省份是山东发展新的红利。这是一个资本追逐科技的时代,好的人才、项目并不担心会缺钱;而山东恰恰是财力有限,关键是要研究政策,用好政策调动、聚集资源。
人才以用为本,而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正是瞄准了“人”:在鲁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的发明成果转化最高可享受95%收益分成,最高可按70%的折算技术股份;降低创业的资金门槛,在土地、融资、新产品推广上予以倾斜扶持;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向科技人员发放的工资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据实扣除……招招都是要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鼓励、支持其投身成果转化。和南京9条等其他省市出台的创新政策相比,山东的举措更宽泛,在同样的领域不落后、有突破。
列席两会的省农科院院长周林告诉记者,近期该院进行调研,几乎院里所有的研究所所长都在关注省里的人才激励举措。而更强调面向应用的省科学院对此反应更加强烈,省科学院的党委书记李海舰代表说:“我们是如饥似渴,早就等着了!”也正因此,在科技16条等实施细则尚未制定的这两个月,省科学院已经在全院筛选了几个点,开始去摸索。李海舰说:“省里大方向已经明确,我们具体实施按这个方向走肯定没错,问题会慢慢明晰,道路会慢慢畅通。”
全面落实这些政策举措,离不开多方的共同参与。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青岛市市长张新起代表说,这方面青岛科技大学和上市公司软控股份很典型,刚开始自己不了解时,分不清这一件事是科大在做还是软控在做,可见其结合程度之紧密。
十几年前,基于几项发明成果,一批老师走出高校创办了后来成为世界橡胶机械装备行业领军企业的软控,但软控与科大的联系千丝万缕,且不说科大持有软控的股份市值最高时达12亿元,目前对应着科大的16个专业,软控分别成立了16个研究所;科大的师生直接参与企业技术研发与管理,有100多个老师的工作是直接对接软控,很多学生从大四或者研一开始就跟着老师真刀实枪地在工厂里面做课题做项目。记者采访过软控总裁袁仲雪,这位曾经的科大老师说,“软控就是科大放大了的不同体制的技术应用实验室。” 目前,国家级的技术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建设,国家级的协同创新中心申报都是两家一起在做。
1月27日,青岛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高青代表向记者介绍,基于一项或多项科研成果,学校、学科带头人合作转化成的企业,科大将其称为“学科性公司”。他举例说明,前些年学校的黄宝琛教授研发的一种新型合成橡胶材料——反式异戊橡胶,大家觉得有产业化前景。这是一项职务发明,学校和发明人都以知识产权入股,很快成立一家学科性公司,在青岛四方区租了一家老工厂进行中试,两年多后获得成功,然后学校联系一家企业再度注资联合成立新公司,2009年开始在莱西市建设世界最大的反式异戊橡胶生产基地,预计今年上半年投产。
高青代表告诉记者,“就像是接力赛跑,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企业等,中间相互配合,顺利交接棒,最后由企业冲刺。”而与个人办公司相比,依托高校或院所,学科性公司在创建过程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资源。青岛科技大学目前仍有10个左右学科性公司正在中试阶段,谁敢说明天不会走出新的软控呢?
[ 返回上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