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控股份:"走出去" 让产业从完整到高端
2013-07-15
当“国际化”成为软控股份有限公司核心战略之时,恰逢企业“走出去”第二个十年。
2002年,与斯洛伐克konstrukta公司合作,影响软控乃至整个中国橡胶轮胎产业研发局面;到2012年,确立“国际化”核心战略,瞄准中高端国际市场。软控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成长为产值居世界第二位的国际顶尖橡胶机械企业,其海外合作与发展的十年,展现出一条值得回味的中国企业“走出去”典型路径。
托马斯·弗里德曼在给企业国际化扩张的建议中,有一条与软控如此贴合:最好的企业,都将是最好的合作者。
内化路径:“合作创新”完整产品链
软控“走出去”,自始至终贯穿着“产品链”的核心概念。
中国子午轮胎起步之初,技术领域“设备贵比黄金”,装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整个橡胶轮胎业面临着国外领跑20年的发展尴尬。
依靠“中国橡胶轮胎黄埔军校——青岛科技大学”的丰富研发资源,2002年,软控与捷克斯洛伐克konstrukta合作,研发内衬层挤出压延生产线,打破国际垄断,率先技术破冰。“在已有的橡胶轮胎产品链装备产品链上,此次合作加上了新的一环。”软控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鲁丽娜回顾,在橡胶轮胎生产七道关键工序中,软控最早的产品是配料,公司的发展确定了产学研结合和产品链运作的模式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之后的压延、密炼、成型、裁断等产业拓展,国际合作功不可没。
这造就了软控历史上一连串节点性事件:2004年,与美国farrel公司合作研发智能密炼生产线;2005年,与斯洛伐克matador公司进行全钢子午胎多鼓成型自动化技术合作;同年,二度联手konstrukta开拓“子午线轮胎小角度钢丝帘布裁断生产线”……发展步调清晰:与知名国际企业合作,引入先进技术,进一步拓展产品链。
而合作并非最终一步。凭借丰富的人才资源,针对中国市场特点,软控对引入的国外技术进行再创新。鲁丽娜告诉记者,以压延生产线为例,现已更新至第五代,而早在第三代就脱离了konstrukta的原有成果,形成软控的专利技术。
十余年来,软控先后与捷克斯洛伐克、美国、英国等国家合作,构建起自有的研发体系同时,不断拓展橡胶轮胎产品链装备产品链,由单一产品,建立起覆盖轮胎生产85%的产品系列。
纵向完整之外,近年来在国内,软控试水机器人和化工等新领域。鲁丽娜透露,软控“走出去”正进行多元化尝试。在新的领域,软控将跨行业引入国外技术水平较高的合作方。借助现有的更高软实力水平、更雄厚资本积累,软控的“多元化”,产品层级和发展速度或可预见。
外向扩张:“据点式”辐射聚焦高端
2009年欧洲研发与技术中心、2012年英国研发中心、2013年美国研发中心、紧锣密鼓筹建之中的印度、泰国、巴西服务中心……软控海外扩张鼓点急促。“我们要在全球建立软控‘根据地’。”鲁丽娜一语点明十余年来软控海外拓展的共性步骤:建立一个个“中心”,打造成为软控“根据地”,继而向海外辐射。
这个看似简单的“据点”辐射战略,却呈现出应时而变的复杂性。“2002年,捷克斯洛伐克研发中心规模不大,重点是作为技术和人才交流的中心。”鲁丽娜表示,2011年世界金融危机赋予“根据地”不同内涵。
2002年到2011年,在中国橡胶轮胎的“黄金十年”,软控通过“根据地”,追逐的是对于国际产业核心技术和国际人才的吸纳。
2011年开始,受世界性金融危机影响,软控销售额出现波动,传统的“二八定律”难以维持。鲁丽娜告诉记者,之前,国内中小规模客户占据80%市场份额,而国内、国际大客户,仅占20%,在金融危机中,这些中小客户首当其冲。以此为界,软控开始规划“二八定律”反转:在未来,国内、国际中高端客户,要承担软控80%的产品市场。
这直接导致软控“国际化”和“中高端化”战略调整,“根据地”被赋予全新使命。2012年,软控收购美国wyko公司,在对技术、人才追逐的背后,鲁丽娜坦言,更看好其品牌的“高端化”。据悉,目前,世界前三大橡胶轮胎企业,占据世界近半的市场份额。而他们都是wyko的客户。显然,此次并购收益中,最大亮点是收购高端品牌作为“敲门砖”,敲开国际市场大门。
这是困难中生出的应对智慧。不少中国企业“走出去”,都面对欧洲、美国企业长久累计的“品牌优势”。印度企业就是典“型,他们对欧洲产品非常信任,销售渠道也异常畅通,这背后是难以短时间打破的文化认同。”鲁丽娜表示,2012年,软控开始尝试新发展思路:不仅是以“合作”“走出形式去”,还将考虑资本运作等多种形式,目标是要做各个单项的“产品冠军”。
这意味着下一个十年,将是软控“走出去”的再一次“破局”:在第一个十年内“走出去”,构建完整产品链装备产品链的基础上,第二个十年将表现外拓之力,升华装备产品链各环节,走向更高程度的国际化,并推动整个橡胶轮胎产业的高端化崛起。
摘自《青岛财经日报》 记者朱君青
[ 返回上级 ] [ ]